深圳市环保动态
深圳成野生动植物生存乐土
来源: 深圳商报鸟是天空中盛开的花朵,大地上有奔跑的动物和各类植物才显得生机勃勃。美丽的深圳有一个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处,他们默默地守护着这座城市里的动植物,用忠诚、敬业、爱岗奉献着人类对动植物的大爱。让鸟自由地飞翔,让受伤动物重返山林,深圳建立了一个野生动植物“绿色的生命通道”。
野生动植物种类逐年增多
深圳是我国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主要贸易市场和进出口口岸,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任务重,责任大。一直以来,深圳对林业生态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重视下和国家、省、市野生动植物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我市的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取得较好的成绩,管理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广大市民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现象得到有效遏制,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法制建设不断健全,野生动物栖息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物种保护成果显著。
深圳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据调查,目前我市共有陆生野生动物487种,其中鸟类389种,兽类37种,两栖动物18种,爬行动物43种;野生植物2000多种。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我市的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我市鸟类种类和数量也逐渐增多,一些原本在我市已消失的鸟类又重新被发现。
据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处调查统计,目前我市记录到的鸟类共有387种,其中鸣禽160多种,较1999年统计的种类增加了近40%。目前我市政府机关、居民小区、森林公园等处处可见鸟的身影。
保护野生动植物意识增强
提高广大市民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形成保护野生动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社会共识,是做好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最根本的条件。为此,每年3月份“鸟节”、“爱鸟周”和11月份的“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活动期间,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处精心组织,大力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法》、《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人人有责,维护生态平衡人人受益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市民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
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处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月活动为载体,提高公众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他们还加强与教育、环保、科技、协会、动物园、媒体等单位和民间组织合作,开展以保护鸟类为主的观鸟比赛、摄影展、科普展览、讲座等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特别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环保教育宣传,从小树立爱护鸟类的环保意识。同时,加快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建设步伐,积极开展野生动物救护工作,并选择鸟类活动相对频繁的地方,开展人工招鸟活动。
立法保护野生动植物安全
2002年,市人大和市政府分别颁布实施了《深圳市生态公益林保护条例》和《深圳市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规定》。2003年,市人大与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联合成立野生动物保护立法调研组,拟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关于禁食野生动物的若干规定》,该法案于2003年9月份经市人大讨论通过,并于200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若干规定》的颁布实施开创了国内首次立法解决禁食野生动物先例,其目的正确宣传引导广大市民改变不良的传统饮食习俗,自觉拒食野生动物,树立良好的文明饮食新风尚。通过立法,解决了我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实际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了自然生态保护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法律体系,更有力地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安全。
动植物生存环境日益完善
为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切实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市政府加大了对野生动植物主要栖息地、分布地建设保护管理力度。2004年市人大通过了《关于加大执法力度保护我市生态环境的议案办理决议》和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市林业发展决定》,明确提出对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珍稀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地区、生态系统典型地区和重要湿地等地区,要及时划建为自然保护区。
2005年,在我市建设用地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市政府将我市国土面积的近一半,共974平方公里土地划作基本生态控制线(号称“生态铁线”),而且制定了非常严格的保护管理措施,加强生态保护。此外,近几年来在市领导重视下和我市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我市加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等野生动植物主要栖息地或分布地建设保护管理力度,陆续启动了生态风景林建设工程、林相改造工程、深圳湾湿地恢复工程、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工程。
据统计,近五年来,我市各级财政投入林业相关建设工程资金40多亿元,改造生态功能低下、生物多样性差的林地面积1.3万公顷,规划建设了12个森林公园、3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600多平方公里,占我市国土面积的近30%。目前,这些生态保护项目已陆续实施,并初现成效,从根本上改善了我市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生态状况,提高生物多样性。
建救护中心拯救濒危物种
我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部门非常重视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救护工作。深圳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市成为国内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交易、运输、走私的主要通道和消费市场。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交易量大、交易种类繁多。每年,我市执法部门查获的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都较多,其中相当一部分物种为国家或国际公约保护的珍稀物种。
为保护这些珍稀生物资源,我市一方面抓救护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抓救护管理工作。为此,深圳在著名的风景区——梧桐山,规划建设了一个综合性的野生动植物救护中心。该项目占地100多亩,规划建设内容包括生态展览室、实验室、救护区等。目前,该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作为我市履行国际公约的一个重要场所,也将成为我市中小学生科普教育重要基地。
同时,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处积极协助有条件的单位或个人开展物种种质资源救护、研究工作。从1997年开始,协助市仙湖植物园和深圳市兰科植物研究中心开展苏铁迁地保护和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研究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其中,深圳仙湖植物园苏铁迁地保护中心收集并保存着世界上80%的苏铁物种,深圳市兰科植物研究中心也已收集并培育了国产兰属植物的全部种类,现已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及生态建设重点工程项目。
记者采访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处了解到:今年以来,市野生动物植物保护管理处共拯救野生动物660只(头),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0只(头)、二级保护动物422只(头),“三有动物”(有益、有重要经济价值、有科研价值)198只(头)。
让鸟类为应对气候变化出力
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处还积极参与、探讨深圳应对气候变化之路。环境好不好,小鸟说了算。伴随着现代社会科学与经济并步的高速发展,应对气候变化逐渐成为众所关注的话题。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气象工作热点,与各行各业的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更与整个城市的发展与建设融为一体。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应对气候变化是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指引之一,而气候变化也正在对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日益明显的影响,这些影响并不只简单局限于气候自身的变化给人类带来的不适或不便,而是通过多种渠道——包括生态的、能源的、社会经济的渠道——广泛地影响着整个人类生存的环境。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处专家通过对鸟类的观察阐述了气候变化对各个领域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建议,而建立更美更适宜市民居住的环境是人类共同的目标。